行1里路,读1卷“书”,考回“期末无纸笔试”

1月9日,小学生进入到了繁忙激烈的考试阶段。

和奋笔疾书、愁眉深锁的考试不同,偌大的南京城里,还有这样一群小学生,他们端着考卷(测试册),笑着、跑着、找着、看着、数着、读着……就完成了期末考试。

假如,你愿意埋头审视的话,你就会发现,这场看似松散随意的考试,内里并不简单,它甚至比传统考试更为缜密和细致,所涉甚广,一份考卷通天达地,然后再回书本,考试的组织者,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努力。

“无纸笔测评是推动‘双减’的重要一环,整个教育界都展开了探索。我们决意要成为这个领域的尖兵。”夫子庙小学(下称夫小)教研处钟青副主任表示。

此话的意思是,在期末考试中,丢掉纸笔和传统考卷,但实现更高的考试质量,话虽好讲,事却难做。

据介绍,夫小拟定的基本思路是,将古训“读万卷书·行万里路”具体量化——不是直接出卷子考试,而是让全年级孩子产生一段共同游览经历,然后将该学期的知识点全部融入这段经历中,再精炼为一张测评手册,让大家持册而行,在行走中游览,在游览中考试,行1里路,读1本书(研读一个文化机构),考1张卷子。

即:还得考,甚至考得更多,但要考得聪明,考得自然,考不掉孩子脸上的笑意。

问题来了:掐什么?读哪本书?

这段经历的要求是,有丰富的资源可以蕴藏必考知识点,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深度,有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,还要好玩,有意思,包纳孩子的兴趣点。

夫小周边文化资源繁多,夫小将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学校育人工作结合起来,考察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意识引导的沉浸式实践点,本次锁定了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。

“这里的文化氛围突出,并且蕴含了各种考试必备的资源,更重要的是,他们愿意积极将馆藏资源和教育工作对接,大家双向奔赴。”钟青表示。

第三个问题是,考什么?

地点定下来后的几天后,科举博物馆工作人员发现,馆里来了一群特别的人。

“他们进来后,和普通的游客看起来完全不一样,看看画画写写,一瞧原来是夫小的老师,他是在创编考试题目呢!”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。

钟青告诉记者,这其实是整个测评的第三步。此前他们已组织老师梳理了整学期的核心内容,形成精炼的知识体系,让老师们到馆内把知识点和博物馆的历史文化“连接”起来,形成一份“可爱活泼”的测评手册。

知识点可不只是小学数学语文,而是包罗万象。

“有什么呢?有参观礼仪,能不能吵?不能!能不能乱碰?不能……还有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布置与现代考试教室有何不同?关于号舍你有什么想问的?数学考题里面,还藏着语文的拼音等等,语文的题目里,还藏着一些历史常识。这些之外,还有绘画、朗诵、手工,以及一些其他题型。”钟青表示。

通过一场测评,一二年级所学知识点,以及需要触类旁通的东西,都进行了延伸、辐射和串联,有些同学甚至兴致大开,跑还到三元巷做起了义务旅游讲解员,给自己单独加了道考题。

“我们就是要让孩子们知道,死读书则不如无书。学以致用,学就是为了用,如果学不够,就没有用,读得不够灵活,依然没有用,因为问题会以你想不到的形式出现在你面前。这是人生的第一课,第一考,第一程,以后的读书、旅程,都要用这样的办法继续。有了第一步,第二步,以后的路就会走得顺畅了,这也是我们不辞辛苦,要将无纸笔命题,弄得如此有挑战性和深度的原因。”钟青告诉记者。


本文来源:https://sczkzz.com/news/1149237.html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