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海之滨,江苏滨海,东坎街道的兴庄村,沃野平畴与错落村舍相映成趣,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祥和的田园景致。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饱含着乡土的温度,承载着村民们的生活与梦想。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,有一位备受村民敬重与喜欢的基层干部,他就是退役军人、兴庄村支委兼工会主席徐华国。
徐华国的人生轨迹,被鲜明地划分成两段同样精彩的篇章。曾经,他身着戎装,毅然奔赴祖国边疆,在那里,他枕戈待旦,以热血与青春守护山河无恙,用坚毅的身姿和无畏的勇气诠释着军人的崇高担当。这段军旅生涯,成为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,铸就了他此后为乡村事业拼搏奋斗的坚实底色。如今,他解甲归田,却从未褪去心中的热忱,怀着对家乡的眷恋和为乡亲谋福祉的初心,扎根桑梓,全身心投入到乡村建设的浪潮之中,在平凡的岗位上续写着不平凡的为民服务故事。多年来,徐华国始终秉持军人的坚毅与果敢,在乡村的广阔天地里默默耕耘、发光发热,已然成为推动兴庄村发展的中流砥柱。
军人本色,铸就基层工作的钢铁意志
徐华国的军旅岁月,是一段饱含汗水与荣耀的热血征程。在部队的每一天,都被严格的纪律和高强度的训练填满。晨曦初露,微光还未完全驱散夜色的凉意,急促的哨声便打破了营区的寂静。他迅速从床上起身,以最快的速度整理着装,奔赴集合点。在出操的队伍中,他身姿挺拔,步伐整齐有力,口号声震彻云霄。负重长跑时,沉重的沙袋勒得肩膀生疼,每迈出一步都似带着千钧之力,汗水顺着脸颊不停滑落,浸湿了脚下的土地,但他牙关紧咬,目光坚定,心中只有一个信念:向着终点,绝不放弃。战术演练中,他全神贯注,在模拟的战场环境里灵活穿梭,躲避“敌人”的“攻击”,凭借过硬的本领和顽强的意志完成一项又一项高难度任务。夜晚,万籁俱寂,当战友们在睡梦中安然休憩,他却身姿挺拔地坚守在岗位上,警惕地注视着四周,哪怕困意如潮水般涌来,也未曾有一丝松懈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严格的纪律要求与艰苦的训练,不仅雕琢出他强健的体魄,更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高度的责任感。那些摸爬滚打的日子,培养了他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高效执行力,让他深刻领悟到使命的重量。
退役回到家乡后,徐华国将部队里的优良作风无缝衔接到基层工作中。面对兴庄村千头万绪、错综复杂的村务,他从未有过一丝抱怨,也不曾有过一次推诿。无论是处理邻里间因琐事引发的纠纷,还是协调各项政策在村里的落地落实,他都以军人的雷厉风行,迅速制定解决方案,积极投入行动。在他心中,每一项任务都是一场必须打赢的“战斗”,唯有全力以赴,才能不负使命,不负村民的信任。
勇挑重担,化解土地流转困局
记得有一次,村里开展土地流转项目,旨在整合土地资源,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,带动村民增收致富。这本是一项利民的好政策,却因涉及众多农户的切身利益,部分村民对政策心存疑虑,导致工作推进困难重重。一些村民担心土地流转后失去生活保障,还有些村民对流转价格不满意,一时间,村里议论纷纷,项目进度陷入僵局。徐华国得知情况后,主动请缨,承担起与村民沟通协调的重任。
此后的日子里,他每天迎着朝阳出门,挨家挨户地上门走访。每到一户人家,他都热情地与村民拉家常,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他们讲解土地流转的政策细节和长远益处。遇到不理解的村民,他从不厌烦,反复登门拜访,从不同角度一次又一次地解释说明,直至村民心中的疑惑彻底消除。在沟通的过程中,他充分发挥在部队中锻炼出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,根据不同村民的性格特点和关注点,调整沟通方式。对于性格直爽的村民,他开门见山,直击重点;对于心思细腻、顾虑较多的村民,他则循循善诱,耐心开导。那些日子里,他常常忙到夜幕深沉,繁星点点时,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,但第二天清晨,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村里,继续投入到工作中。
在徐华国的不懈努力下,土地流转项目顺利推进,为兴庄村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通过土地流转,村里成功引进了现代化农业企业,大片农田实现了集约化、机械化耕种,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,还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,增加了村民的收入。曾经闲置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,成为兴庄村迈向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。(特约记者徐道富 记者龚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