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爵”是一个多义词,其用法主要取决于具体语境。以下是常见的解释及用法:
一、古代爵位(名词)
含义:中国古代的贵族等级制度,代表身份与特权。
用法:
指代等级
- 周代分为五等爵: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,如:
“诸侯有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等之爵。”(《礼记》) - 秦汉后逐渐演变,如“王爵”“列侯”等。
- 周代分为五等爵: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,如:
授予爵位(动词)
- 君主封赏臣子,如:
“刘邦封韩信为齐王,赐以高爵。”
- 君主封赏臣子,如:
象征地位
- 引申为“尊贵身份”,如成语“加官进爵”。
二、古代酒器(名词)
含义:商周时期的青铜饮酒器,用于祭祀或宴饮。
特征:
- 三足、圆腹,前有流(倒酒口),后有尾,旁有鋬(把手),口沿两柱。
用法:
- 礼仪场合
- “宗庙之祭,尊者举觯,卑者举爵。”(《礼记》)
- 象征权力
- 青铜爵是贵族身份的象征,常作为陪葬品。
三、其他用法
- 通假字
- 通“雀”,如《孟子》中“为丛驱爵者,鹯也”(“爵”同“雀”)。
- 现代借用
- 品牌或文艺作品中的名称,如“爵士(Jazz)”“爵迹(小说名)”。
例句参考
- 爵位:
“汉武帝因霍去病战功赫赫,赐其侯爵。” - 酒器:
“殷墟出土的青铜爵,纹饰精美,展现了高超的铸造工艺。”
注意
- 古今差异:现代汉语中“爵”已不用于实际封赏,多出现在历史、文学或艺术领域。
- 语境判断:需结合上下文区分“爵位”或“酒器”,避免混淆。
如有具体语境或进一步问题,可补充说明,我会为您细化解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