玻璃的制作是一个涉及高温熔炼和成型的工业过程,以下是其基本步骤及关键原理:
1. 原料准备
玻璃的主要成分包括:
- 二氧化硅(SiO₂):来自石英砂(占70%以上),提供玻璃的主体结构。
- 碳酸钠(Na₂CO₃):作为助熔剂,降低二氧化硅的熔点(从约1700℃降至1000℃左右)。
- 碳酸钙(CaCO₃):增加化学稳定性和硬度。
- 碎玻璃(回收料):可回炉再利用,减少原料消耗。
注:原料需精细提纯,如去除铁杂质(避免玻璃显绿色),并通过精确配比确保成品性能。
2. 高温熔炼
将混合原料送入 熔炉(池炉或坩埚炉),在 1400–1600℃ 高温下熔融:
- 二氧化硅与其他成分反应,形成均匀的液态玻璃。
- 熔炼过程需持续数小时至数天,确保气泡排出和成分均匀。
3. 成型工艺
液态玻璃通过不同方法成型,常见技术包括:
- 浮法工艺(平板玻璃):
熔融玻璃漂浮在熔融锡液表面,自然铺展成平整薄层,冷却后切割。 - 吹制法(容器玻璃):
用吹管蘸取玻璃液,通过人工或机械吹气成型(如瓶子、工艺品)。 - 压延法(花纹玻璃):
液态玻璃通过辊压成型,可制造带纹理的玻璃板。 - 拉制法(玻璃纤维):
液态玻璃通过细孔拉丝,形成纤维。
4. 退火处理
- 成型后的玻璃需缓慢冷却(退火炉中500–600℃),消除内部应力,防止脆裂。
- 退火时间根据厚度调整,薄玻璃可能需几小时,厚玻璃则需数天。
5. 后期加工
根据用途进行进一步处理:
- 切割:按尺寸裁切。
- 钢化:表面快速冷却(淬火),形成压应力层,强度提高4–5倍。
- 镀膜:添加反射或Low-E涂层,用于节能建筑玻璃。
- 蚀刻/印刷:表面装饰处理。
环保与回收
- 碎玻璃可100%回收,回炉熔炼减少能源消耗(每吨回收玻璃节省约30%能源)。
- 现代工厂采用烟气净化系统,减少排放。
科学原理
玻璃是 非晶态固体,熔融状态快速冷却时,原子来不及有序排列,形成无序结构,因而透明且各向同性。
从古埃及的原始玻璃到现代浮法工艺,玻璃制造融合了化学、热力学与材料工程的智慧,成为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材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