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受到惊吓时,这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和心理反应,不必过度自责。以下是应对惊吓的一些实用方法,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尝试:
1. 即时应对:平复情绪
- 深呼吸:
缓慢用鼻子吸气(默数4秒)→ 屏住呼吸2秒→ 用嘴缓缓呼气(6秒)。重复5-10次,帮助激活副交感神经,缓解紧张。 - 离开刺激源:
如果是外界环境(如噪音、突发事件),尽快转移到安全、安静的地方。 - 自我安抚:
用手轻按胸口,对自己说“现在安全了”“慢慢来”,或握住一件熟悉的物品(如钥匙、水杯),通过触觉找回现实感。
2. 后续调整:释放压力
- 倾诉与表达:
向信任的人描述经历,或通过写日记、绘画等方式释放情绪。表达本身能减轻大脑的恐惧记忆固化。 - 身体活动:
轻度运动(散步、拉伸)或抖动身体(像动物受惊后本能地“抖掉”紧张),帮助释放体内积压的应激激素(如肾上腺素)。 - 感官安抚:
用温水洗手/脸、听舒缓音乐、闻薰衣草精油等,通过感官刺激转移注意力。
3. 长期调节:减少敏感度
- 规律作息:
睡眠不足会加剧焦虑,尽量保持固定作息,睡前避免刺激信息(如恐怖片、新闻)。 - 渐进式脱敏:
若对特定事物(如巨响、黑暗)敏感,可逐步在安全环境下低强度接触,并配合放松训练。 - 正念练习:
每天花5分钟观察呼吸或身体感受,培养对情绪的觉察力,减少“被惊吓支配”的惯性反应。
4. 何时需要专业帮助?
如果出现以下情况,建议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医生支持:
- 持续心悸、失眠、噩梦,超过两周未缓解;
- 回避一切可能引发恐惧的场景,影响正常生活;
- 出现闪回(反复闯入性回忆)、情感麻木等类似创伤后应激(PTSD)的反应。
小贴士:帮助他人缓解惊吓
- 保持陪伴:轻握对方的手或轻拍背部(先询问是否接受肢体接触),用平稳的语调说话。
- 引导描述感受:如“你现在感觉哪里不舒服吗?需要我做些什么?”
- 避免否定情绪:不要说“这有什么好怕的”,而是承认感受:“刚才确实很突然,你现在安全了。”
惊吓是身体提醒我们“注意危险”的信号,接纳反应并耐心调整,情绪会逐渐恢复平稳。❤️